港口名稱 |
時間 |
港口事蹟記錄 |
臺灣
(安平之原名) |
1624年 |
荷蘭人占領臺灣南部,採高壓統治,並以重稅掠奪物資,此外,還在各地建築城堡,防止人民反抗。為了精神上徹底征服臺灣人民,又派傳教士,但為鄭成功所驅逐。荷蘭人興建了熱蘭遮城(安平古堡)、普羅民遮城(赤崁樓)作為國際貿易的轉運站。 |
笨港
(今雲林縣北港) |
1624年
(ㄧ說1621年) |
明末,顏思齊、鄭芝龍密謀對日本起事,事蹟敗露,逃亡至海上孤島—臺灣。率領ㄧ群青壯年人,從笨港(今雲林縣北港)登陸,在附近建立據點,招募大陸福建地區人民來台進行開墾、耕種。 |
雞籠
(今基隆) |
1626年 |
西班牙人在臺灣登陸,並將該處命名為Santiago,即三貂角(今屬貢寮鄉),並在基隆港附近構築防禦工事,設置砲台。 |
滬尾
(今淡水) |
1628年 |
西班牙人侵占淡水,建立聖多明城(今日的紅毛城)。於1642年被荷蘭人所驅逐。 |
澎湖、台南鹿耳門 |
1661年 |
鄭成功率領軍隊抵達澎湖,再由臺南的鹿耳門登陸攻入熱蘭遮城,圍困荷蘭人將近十個個月之後,逼迫荷蘭人投降撤離殖民統治達38年之久的臺灣,並將臺灣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。 |
臺灣 |
1683年 |
清將施琅攻站臺灣,將全島政治中心移至臺江對岸之赤崁地方,而將安平劃歸鳳山縣管轄,因而喪失其首府地位。 |
艋舺 |
1683年~1895年 |
艋舺因位置交通便利,是早期的商業大港。 |
臺南、鹿港、 萬華 |
1683年~1895年 |
「ㄧ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」三大都市為清朝時期,台灣對中國大陸的貿易往來是透過船隻運輸稻米、糖等物品,因此有港口都市的興起。 |
淡水 |
1860年 |
北京條約訂定後,淡水開放通商。 |
臺灣 |
1871年~1874年 |
牡丹社事件,一群琉球人因船難漂流到臺灣,被排灣族誤認為海盜而殺害。生還者被護送回琉球後,日本便以保護居民為藉口進攻臺灣。日軍在石門等地與原住民發生戰鬥,後來由清朝政府花錢賠償才解決爭端。 |
安平、滬尾、打狗、基隆 |
1859年 |
英國和法國利用戰爭迫使清朝開放安平(今臺南)、滬尾(今淡水)、打狗(今高雄)、雞籠(今基隆)為通商港口。 |
基隆、淡水 |
1884年 |
中法戰爭,法國攻基隆、淡水,法艦砲擊基隆。 |
福建、基隆、淡水 |
1884年 |
清朝與法國爆發戰爭,法軍進攻福建及台灣的基隆、淡水。「海門天險」為扼守基隆港的重要防守據點。 |
臺灣、澎湖 |
1895年 |
1895年中日簽訂馬關條約,將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。 |
澳底 |
1895年 |
日軍從「澳底」登陸,另ㄧ隊兵力則自澎湖出發,由「布袋口」及「枋寮」登陸,南北夾擊。 |
基隆 |
1895年~1945年 |
日治時期,因基隆位置最接近日本,所以為第一大貿易港。 |
花蓮港 |
1910年 |
花蓮港開港。 |
高雄港 |
1985年 |
高雄港貨櫃吞吐量激增,成為世界第四大貨櫃港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