蝢??內
延伸內容
  船的種類依建材之不同可分為木船、鋼船、鋁質船及玻璃纖維船等,玆將船體用相關材料之演進,分別敘述如下:

  1.浮具

  浮具所使用的物料包括樹幹、樹枝,以及隨處可見的竹竿和蘆葦。樹幹、竹竿、蘆葦等本身浮力小,需要捆綁起來使用;而葫蘆則具有體輕、浮力大、防水性強的優點,因此古人將三、四個葫蘆串接起來,綁在腰間,入水後人呈半沉半浮狀態,利用手腳划水方式前進,古代稱這種浮具為腰舟。

  2.筏(Raft)

  中文字最早出現的「舟」,就是我們現在所稱的「筏」;筏主要是利用居所附近能浮在水面上的天然材料,如竹杆、木材、皮囊、蘆葦等綁在一起,而成一平臺式的渡水浮具。因所用材料不同,有竹筏、木筏、皮筏、草筏等名稱,但不管用什麼材料做的筏子,均通稱為「筏」。與單體浮具相比,筏的浮力增強了,行駛時更加平穩與安全;筏通常在淺水域使用,因筏寬扁,重心低,穩度好,人可站在筏上撐篙推進。但筏也有它的缺點包括:沒有乾舷,不成容器型態,而且船底非水密,比較不適合載運貨物。

  人類發明了木筏、竹筏和皮筏以後,發現這些筏子很容易浸水,而弄溼身體和物品,因此,便設法克服這種缺點。於是伴隨著不斷的演進,真正的船乃因應而生。

  3.獨木舟(Canoe)

  筏子和獨木舟在新石器時代末期已經問世,在新石器時代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有木槳出土,說明最晚在約7000年前就已經有獨木舟。遠古時代因為沒有合適的工具,只能在粗大木頭的中心部位生火,然後將燃燒過的地方挖空,即成刳船;另一種則是將圓木中心挖空而成獨木舟,直到今日,南太平洋各島人民仍然沿用著。在獨木舟和筏的廣泛使用下,加上非凡的勇氣與智慧走向海洋,為我國航海事業奠定了基礎。

  獨木舟已具備容器形態,有乾舷、有遮蔽、用短槳划船,已具有船的雛型。我國的航海經過幾千年的演進,才由「筏」的舟,進步到「獨木舟」的舟,推進船具也由用篙撐船,演進到用槳划船。

  4.木船(Wooden Ship)

  木船是由木頭搭接建造之戰船或商船,木船的骨架是用一組複雜的木材連接成肋骨,再於上面覆蓋木板和甲板。我們的祖先對筏和獨木舟不斷進行革新的結果,出現了新型的木板船,這是造船史上的一大躍進,從此開闢了航海史上的新時期。

  由於夏、商、西周三代時還沒有鐵釘,也未發現船用銅釘的文獻資料,當時木板之間是用榫接法來連接船體的。早期的木板船比較簡單,而且還保留著獨木舟的某些痕跡。最早出現的木板船叫舢舨,原名「三板」,顧名思義其船底就是由三根獨木舟前後連接而成,中間挖空成槽,兩側再加舷板,先彎成弧形,再將它釘在船底上,這些古船雖在不同部位保有獨木舟的特點,但明顯地已經是獨木與板材複合組裝的木板船。

  接著我們祖先開始在獨木舟四邊加上木板,以增大載運容量,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,圓底獨木舟逐步變成了船底中線處,連通首尾的主要縱向材即成「龍骨」。古代木板船不但從獨木舟演化而來,而且在那矩形船實體中,還保持著整木的基本造型。

  5.鐵船(Iron Ship)

  早在西元1675年,木殼船上的一些物件就已採用鐵製的材料,最早的裝甲船是在木殼船上被覆鐵板,演變到後來的裝甲船才是真正的鐵殼船。船舶的發展到了近代,已走向大型化和高速化,唯有這樣才能增加載運量,減少航行時間。為了貫徹這兩項目標,人們不斷地改進造船用的材料和引擎。在十九世紀以前,船體的材料幾乎全是木材,用木材造船,一方面船體不夠堅固,一方面所能造出的船體體積有限。因此在十八世紀末期,就有人開始嘗試以鐵來造船。

  到了1843年7月19日在英國Bristol下水的大不列顛號(S.S. Great Britain)蒸汽船,是當時世界最大的輪船,也是第一艘橫渡大西洋的鐵殼船,首次使用螺槳推進的汽帆船。為英國工程師Isambard Kingdom Brunel所設計。西元1860年英國戰艦『勇士號』,是第一艘完全鐵製的戰船。

  7.鋼船(Steel Ship)

  有了用鐵造船技術後,鐵逐漸成為造船的主要材料,到了十九世紀末期,基於強度與輕量化之要求,比鐵船更為堅固的鋼船相繼問世,直到今天,鐵、鋼都是造船最常用的材料。

  8.玻璃纖維船(FRP)

  玻璃纖維因具有質輕、耐腐蝕、高強度及容易塑造船的造型,為近代引進為造船的材料;我國到西元1970年代,一般中小型高速船,才逐漸使用玻璃纖維,如遊艇、漁船、巡邏快艇等。FRP的船體成型需經過「開模」、「積層」、「離模」及「接合」等施工步驟,所以「品管技術」是建造優良FRP船舶之成敗關鍵;目前遊艇業界引進國外先進的樹脂注入成型工法 (Scrimp) 技術,以提升船體的生產品質及改善工人的施工環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