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國立台灣博物館典藏的邵族獨木舟
1.邵族的獨木舟
臺灣原住民「邵族」,現在居住在南投縣水里、魚池鄉的日月潭一帶,古稱「水沙連」(「沙連」是以前平埔族人對內山原住民的通稱)。邵族的生活方式是以魚獵、農耕、山林採集維生,獨木舟是以往邵族主要的水上交通與漁撈工具。
邵族獨木舟是以一整塊木頭雕鑿或火燒木頭中心部位而成,選用的木材以當地的樟木為最主。漁撈用的獨木舟較小,交通用的則較大。造舟的邵語稱作 kamalawaruza,由族人共同協力製造,通常一艘乘坐八至十人的獨木舟,要二十幾天才能造成。
凱達格蘭人的艋舺早期臺北盆地居住的平埔族「凱達格蘭人」,以獨木舟為交通工具,在臺北湖的周圍以漁獵和農耕(燒墾)為生,在附近的水中捕魚、撈貝,在山野狩獵,狩獵以鹿、豬為多,懂得貿易,擅長航海。
凱達格蘭人」取下航海邊架艇之邊架,以利於在較狹長的河川航行,稱之為「ManKa」或「Moungar」或「Mankah」或「Banka」。漢人譯音為「艋舺」,就是獨木舟的意思。
延伸內容
2.邊架艇
邊架艇就是為了增加舟船的穩度,在船身外側(單邊或兩邊)增加木條、竹條或其它浮具,以提高船身穩度的舟艇。
臺灣北部的原住民平埔族群「凱達格蘭族」(ketagalan)的祖先是由海外漂流到臺灣。他們渡海的工具是什麼樣子,已無可考了,但推斷應與目前南洋與大洋洲的筏具、獨木舟、邊架艇或雙舟的船形相似。延伸內容
板狀右邊架
航海蟒甲(獨木舟)板狀右邊架艇推想模型
柱狀右邊架
另一種航海蟒甲(獨木舟)的柱狀右邊架艇
3.拼板船
蘭嶼的達悟族在每年的飛魚祭以後,造船的工作便開始進行。船體由21~27塊不同的木板組合,再以木棉或樹脂接合,不用一根鐵釘。由於達悟族的漁船,是將厚板刳造成適合的曲度以後,數塊板條互相拼接而成,因此被稱為「拼板船」。 延伸內容
蘭嶼達悟族的拼板舟
4.西拉雅族的竹筏
竹筏原本為原住民西拉雅族(台灣平埔族的一族,主要分佈在嘉南平原到恆春半島之間)的交通工具。竹材是本區的強勢植物,取材容易,組造簡單,又不容易沉沒,因此與邊架艇、雙舟三者,常被廣泛使用於跳島與遠航的工具。臺灣漢人在舟筏上加上竹桁方帆之後,竟然成為獨步全球的水上交通工具。 延伸內容
5.阿美族的竹帆筏
散居於花東縱谷與海岸臺地的阿美族,是原住民族當中人口最多的一族,傳統生活以農業與漁業為主 延伸內容
阿美族秀姑巒溪之竹筏,取自凌純聲『中國遠古與太
平印度兩洋的帆筏戈船方舟和樓船的研究』
6.腰舟
臺灣平埔族的渡水工具,以木(竹)排(筏)及腰舟為主。腰舟就是將較大的葫蘆俗稱「匏仔」或「瓢瓜」繫於腰圍,或以手提,用為浮渡器材。
附圖為中研院史語所文物圖象研究室所 典藏的《番社采風圖 – 渡溪》。左下角平埔族人右手所抱持的就是葫蘆;畫面中央的土官、通事則搭乘竹(木)筏。
延伸內容
中研院史語所文物圖象研究室
|